参加日本防灾国民推进大会
2019年10月19日至24日,受日本爱知大学邀请,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应急管理学会、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合作单位组成的代表团,赴日参加于日本名古屋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日本防灾国民推进大会。由于此次是首次有外国代表团(民间)参访,日本内阁府大臣官房审议官(防灾担当)黒田昌義委派副企划官石垣和子出席交流活动并做报告;同时为代表团单独设立展台,展示了中国四川大地震以来防灾减灾和韧性建设方面的发展和成就。此次参访,代表团与日本防灾领域的政府官员、学术专家及参会各方人士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交流效果和收获远超预期,也为未来更加活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和坚实的基础。

代表团与日方代表合影
代表团作为唯一的外方参展单位,在大会上向来访的包括普通民众在内的各方人士分享了中国汶川地震之后的重建情况,并向大家介绍了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的技术、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和先进成果。据官方统计,大会当天共有超过一万五千名以上来自日本各界各领域人士到场,代表团为日本社会了解中国防灾减灾和深圳开启了一个生动的窗口。

日本地方城市防灾系统工程调研


报民仓的物资分类分期储备管理系统
代表团针对日本地方城市的防灾系统工程建设展开调研。在爱知县田原市政府防灾中心,了解了市防灾应急指挥系统的运作和应急物资储备设施“报民仓”的储备规模和管理情况,深入学习了地方城市对“公助(政府)+互助(社区)+自助”防灾国策的精细化执行策略。

田原市政府数据源集成实时指挥系统
在静冈县浜松市,听取了沿岸整备课长对防潮堤重建计划的规划方案、创新工艺、预期效果和预算等的详细介绍;17.5km的防潮堤根据海滩生态、土地权属、城市景观和文化活动需要,分段设置不同的断面和建设形式,以实现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景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和谐统一。同时也特别提到不能一味追求堤坝的高度,忽略经济可行性和超预期灾害的可能性,而是需要硬软兼施的智慧,结合“警报和高效疏散”,才能真正减少伤亡,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堤防的创新设计和建设工艺
在静冈县湖西市,通过实地调查日崎地区的海啸避难塔,了解了湖西市海啸避难计划的思路、防灾设施及居民参与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湖西市以预测的南海海沟大地震海啸推算达到湖西市的时间(25分钟)为依据,预估避难行动时限约为18分钟,再以平均避难速度37m/分钟计算,从而对660m范围内既没有高地,也没有高层建筑的海啸避难死角,布局建设避难塔,并于每年举行至少三次全民避难训练。其选址的针对性、精细化和科学性,非常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湖西市日崎地区海啸避难塔全貌

湖西市政府防灾课学习
日本社会防灾减灾调研
在社会防灾减灾方面,代表团也展开了针对性调研。在日本著名企业电装(DENSO),了解到日本重要经济支柱汽车产业的制造业集中在紧邻南海海沟的中部四县;且因其集中调配等独特的产业组织模式,产业链脆弱性异常突出。面对南海海沟8-9级特大地震和海啸风险,汽车产业的灾害应对能力提升迫在眉睫。为此,企业建立了包括重症患者紧急转运机制、信息传递路径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及企业防灾意识和联动能力提升在内的四个防灾业务持续计划目标和系列行动。这种防患于未然的产业减灾理念和实践,值得我国产业领域深入思考和借鉴。

代表团听取计划讲解

代表团与接待方合影留念
对于社区减灾,代表团在丰桥市政府防灾危机管理课了解到,丰桥市通过编制防灾手册、防灾事务指引和自主防灾组织活动手册等,指导基层社区的各校区救灾自治会组织编制避难地图等活动(图13-14)。居民们在清晰掌握包括防灾仓库、防火水槽、灭火器、AED和开敞空间等身边社区各种防灾设施的基础上,制作自己社区独有的避难图示,凸显出自发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反映了日本国民在应对灾害上认真和务实的态度。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技术只是一个方面,充分发挥社区积极性的柔性管理方式,弥合自上而下政府管制与自下而上市场自发双向之间衔接的空白,值得我国借鉴学习。

津田校区防灾地图

津田校区各町防灾设施空间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