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论:观众也是安全“第一响应者”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egssz16 | 发布时间: 2017-10-24 | 2017 次浏览 | 分享到:
      观众理应从“被动者”变为“响应者”,尽快成为应急管理的主体,而不仅仅是等待救援的客体

  世界田径锦标赛正在北京举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运动员,众多赛事服务人员以及观众云集一城,既是国际体育文化的一大盛事,也是公共安全管理的一次考验。

  在现代社会,大型公共活动在组织和筹办过程中,常面临参与人数众多、身份各异,管理千头万绪、突发情况多等不确定性因素。有效排除潜在危险,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除了完善管理程序,也需要善用“第一响应者”的作用。

  “第一响应者”的概念起源于急救医疗服务,以减少交通事故伤害、完善医疗救护系统为目标。美国“9·11”事件后,“第一响应者”扩展至应急管理领域,其含义扩大为首先到达灾难现场进行应急处置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第一响应者”主要是指公安、武警、治安志愿者、巡防、保安等群体。赛事安保、反恐防恐、交通疏导、社会防控以及应急处置,都属于他们的工作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活动的观众,过去总会把自己排除在“第一响应者”之外。其实,在大部分赛事、活动中,观众是占比最大的人群。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赛事、活动的安全管理水平。观众理应从“被动者”变为“响应者”,尽快成为应急管理的主体,而不仅仅是等待救援的客体。

  以人群踩踏事故为例,首先要让观众明确并且形成意识,赛事现场哪些地方容易拥挤。一般而言,观赛场所的出入口、疏散通道、楼梯口、上下层看台处等往往是事故多发地带。处于这些部位时应提高警惕,如果遇到移动迅速的人群,当尽量避开,降低被冲撞后倒地的危险。万一发生了拥挤踩踏,千万不要慌乱,说服自己,把情绪稳定下来,并注意观察现场情况和周围环境,依据应急标志、安全通道等指示,沿着墙壁或坚实的栏杆快速逃生,并在第一时间打电话报警或向现场安保力量求救。

  由于现场观众的行为能力有强有弱,自护自救意识参差不齐,事故来临时,除了自保之外,也应当尽量帮扶身边人,团结互助,以求共渡难关。尤其要牢记,发现前方有人突然摔倒,旁边的人一定要大声呼喊,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事,否则继续向前拥挤,极易发生踩踏。从沙特阿拉伯麦加投石驱邪桥12年内三次大规模踩踏,到去年末上海外滩的拥挤踩踏,惨痛教训无不说明,更多人理性自救,是发生意外时最有效的应对。

  从外围保障看,为确保大型赛事的顺利进行,政府部门、公安机关会采取车辆限行、交通管制等管理措施。能否取得实效,也与市民的理解、支持与积极配合有极大关系。具体到赛事举办过程,观众需留心相关单位发布的赛前提示,明确赛场禁限带物品,不做违规行为。即便不幸遇到突发事故,也要注意冷静收听现场广播,听从现场安保人员指挥,配合其工作,尽快就近、有序撤离。不凑热闹、不盲从移动,争取将事故的人员伤亡降到最低。

  大型公共活动的举办,虽然会提高公共安全管理难度,但是群众往往需要这样的活动来克服“陌生人社会”的隔离感,找到共同体感觉;也需要这样的活动来克服“沙粒社会”的分散性,提高自组织能力。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自觉树立“第一响应者”意识,摁住风险,让它无处发威。

  (作者为中国公安大学治安学院安全管理教研室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24日 05 版)